当前位置:首页 > iOS13 > 正文

八百里洞庭成“悬湖”,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「洞庭湖的动物」

  • iOS13
  • 2024-07-07 20:27:00
  • 129
  • 其他内容没有找到TXT文件。
摘要: 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洞庭湖动物水中求生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洞庭湖动物水中求生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八百...

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洞庭湖动物水中求生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洞庭湖动物水中求生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

八百里洞庭成“悬湖”,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

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存在。自然因素方面,洞庭湖纳湖南内河湘、资、沅、澧四水和长江松慈,太平、藕池、调弦四口洪水,起着蓄洪、吐纳的作用。而湖南内河和长江汛期不同,湖南内河在春季,而长江在春夏之交的六月下旬,由于洪水挟带了大量泥沙,至洞庭湖后流速减缓,沉积湖底,长江汛期还造成江水倒灌和顶托,更加重了淤积,抬高了湖床,形成了洲滩,影响了洪水下泄。人为因素方面主要是上世纪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,在湖区进行了围垦,兴建了堤院,使洞庭湖面积进一步缩小,一到汛期就成了悬湖,依赖大堤抵御洪水,经常险象丛生,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威胁。近年来,通过三峡水库调峰、错峰,也再没有出现九八年的洪水,有惊无险,保证了安澜。

一直以来,我们除了黄河下游与荆江两段“悬河”,还有洞庭湖、鄱阳湖两个“悬湖”!

八百里洞庭成“悬湖”,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「洞庭湖的动物」 iOS13
(图片来自网络侵删)

历史跟洞庭湖开了一个玩笑,由当年的“云梦大泽”演变为“八百里洞庭”,到了今天,甚至成了旱季的“洞庭河”,或者汛期的“悬湖”。

历史上的云梦泽就不说了,洞庭湖在清朝中叶,盛极一时,约八九百里,水域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,而到了今天的“洞庭河”,才2579平方公里。

那么,八百里洞庭为何成为“悬湖”呢?

其实,悬湖与悬河的成因是大致相同的,都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。

一方面,自然因素是千万年来都永恒不变的。

其一,长江强势将四川盆地冲出一个缺口,又在中下游冲出一道深深的天堑,直接将水位降低,消亡了好几个古代的巨型湖泊,云梦泽也消失了。

其二,洞庭湖的几条支流,都是大块头,年径流量较大,汛期会带来巨量的泥沙,在入湖后流速降缓,泥沙容易沉淀,湖底不断抬升。

其三,长江出三峡后,由于地势平缓,特别是岳阳到武汉段,汛期流水不畅,长江水必然会倒灌入洞庭湖,也会让天量的泥沙沉淀在洞庭湖里,这正是洞庭湖作为调蓄性湖泊的历史责任(调蓄功能)。

另一面,人为因素也是“悬湖”形成的关键因素。

其一,洞庭湖平原,或者说洞庭湖里的堤院(蓄滞洪区),都是千百年来人类逐渐从洞庭湖“虎口夺食”,是湖南最主要的粮食产地。

其二,随着洞庭湖的水深降低,湖面减少,湖底泥沙淤塞,人类为了保护家园,减少汛期洪水威胁,对湖堤、院堤进行加固加高,从而出现湖床不断抬高,湖堤也不断加固抬高的情况,湖面水位上升,最终出现悬湖。

其三,现代科技的发展,人们的筑堤技术提高,洞庭湖中的蓄滞洪区越来越大,也越来越安全。

洞庭湖是长江的两大肾之一,有独特历史定位和功能,不能回避对长江的调蓄功能,旱季补水和雨季泄洪,对长江进行水位调节,这是当地百姓的一种牺牲。

但洞庭湖作为“悬湖”,还是要综合治理的:

其一,恢复洞庭湖湿地,适度扩大水库的面积,增强库容调节能力,降低汛期湖面水位;

其二,让洞庭湖全流域的植被与森林覆盖率必须有保证,重视水土保持,减少湖底泥沙淤积;

其三,对洞庭湖的几大支流进行梯级开发,实现全流域一盘棋,有效错峰、削峰;

其四,考虑同步进行湖区“挖深吹岛”作业,既增加湖泊总容积,也可以减少汛期水位提升,同时抬升湖区堤院的高度或大坝的强度(目前还不可能完全退出对洞庭湖的开发);

其五,科学设置泄滞洪区,可以考虑农业生产、水产养殖、居民居住分区分级管控,减少泄洪的代价;

其六,考虑在城陵矶筑隔离大坝(漫水坝),一方面将洞庭湖水位提升5~8米 ,洞庭湖面积由目前的2579平方公里恢复到6000~8000平方公里,总容积由220亿立方米提升到600亿立方米,另一方面减少汛期长江水对洞庭湖的倒灌;

其七,可以考虑打通或挖深、扩宽长江松滋口至洞庭湖的河段,让长江水改道,直接流入洞庭湖,仍由岳阳入长江;或是考虑到荆江段的城市布局和江汉平原用水,取消松滋口工程,改在藕池口修建一个“都江堰”工程,下荆江保留,利于泄洪,但对藕池河进行挖深作业,作为主航道,解决荆江段的航运瓶径;同时保持对洞庭湖相关航段的长期疏浚作业(或许可淘砂作业)。

这是小本的解读,欢迎关注与交流!

人们常说的“悬湖”,通常指的是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,因为只有登上海拔16米高的大堤才能看到洪泽湖水。

由于黄河改道等原因,洪泽湖湖底海拔达到10.5米,比其东部的里下河平原海拔高出1.5米,最终变成了“悬湖”。

可能有人会问,与洪泽湖情况完全不同的洞庭湖,为何也有了“悬湖”之称?

这得从今年汛期说起,当时洞庭湖受连日暴雨的影响,水位持续上升,湖面高度一度与堤内村庄二层楼顶持平。

比如当时位于洞庭湖深处的沅江市南嘴镇不少村庄,就出现了湖面高度超过建筑物的情形,这才有了悬湖一说。

那么,洞庭湖的水位为何会如此疯涨,难道不往长江中排放吗?

八百里洞庭成为“悬湖”,其原因很多,影响因素也是各种各样。

首先是长江流域持续的大降雨,会对洞庭湖形成顶托之势。

洞庭湖是长江出三峡进入中下游平原后的第一个通江湖泊,湖水主要由三口四水入湖河流组成。

其中三口是指荆江南岸的松滋口、大平口、藕池口,50年代还有一个调弦口,后来因建大坝入口被封堵。

四水指的是湘江、资江、沅江及澧水,与七个入水口相比,洞庭湖的流出口只有一个,就是通往长江的城陵矶。

洞庭湖的水位首先取决于流入和流出的水量,如今年汛期,入湖流量达到1.8万方每秒,出湖量仅为1.6万方每秒。

在这种流出量比流入量小的情况下,洞庭湖水位一度飙升到33.97米的高度。这便是洞庭湖洪水形成的顶托之势。

这是洞庭湖形成“悬湖”的原因之一。

其次洞庭湖水位受到地形和水沙条件的影响。

从地形来看,洞庭湖是构造型沉降湖泊,地质沉降会使湖底高度发生变化。但这种影响较小,主要是周期太长。

水沙主要指洞庭湖的径流泥沙量,由于三口四水来水来沙等影响,使得洞庭湖的储水量和面积都会发生些变化。

这一条主要说的是自然因素,三口四水带来的泥沙会使洞庭湖湖底升高,抬升水位。

最后就是围垦及水利工程调蓄水等人为因素,这也是影响洞庭湖水位的主要因素。

一百多年前,洞庭湖面积有6000平方公里,后来随着泥沙淤积而面积越来越小,泥沙抬高河滩,人们开始围垦。

早在唐宋时期,围湖建垸已初具规模,明朝时达到高峰。到了清后期,当地人与江西移民在围垦上展开了竞争。

建国后,为解决吃饭问题,洞庭湖共加修堤垸260多个,围湖造田及堵支并流等原因导致洞庭湖面积急剧下降。

面积从4350平方公里减少到1659平方公里,湖泊水面净减38%,湖容净减40%,造成调蓄洪水能力减少80亿方。

有专家测算过,洞庭湖区每围垦100平方公里,可使城陵矶出水位提高3厘米。

1998年城陵矶的最高水位比1954年高出1.39米,其中围垦导致水位抬高半米。

除历史原因外,从防汛方面考虑,要保证江汉平原各大城市的安全,目前还找不到用来调蓄洪水用的替代湖泊。

现有资料表明,洞庭湖年均增高4厘米,西北区每年淤积20厘米,若按每年1亿吨淤积速度,洞庭湖60年后消失。

洞庭湖的严峻形势确实让人担忧,来自长江上游的泥沙量占洞庭湖淤积量的80%以上,治理泥沙已经刻不容缓。

围垦和淤积是洞庭湖成为“悬湖”的主要因素,也是最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。

早前,与长江相通的湖泊面积有8000多平方公里,如今仅有洞庭湖和鄱阳湖。

洞庭湖成为“悬湖”并非偶然,它是长期在人为因素影响下的一个必然结果,这种影响几乎是一种不可逆的破坏。

洞庭湖的早期围垦,确实解决了不少吃饭问题,但带来的影响却是无法承受的,破坏后的治理工作往往都很难。

综上,八百里洞庭成“悬湖”,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人为因素要比自然因素破坏力大。

到此,大家对洞庭湖动物水中求生的解答时否满意,希望洞庭湖动物水中求生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,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。